请新老用户移步新站点
为何都市农业如此重要?+ 查看更多
为何都市农业如此重要?
+ 查看更多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9-03-24 23:54
分类:全部资讯 农业知识 农食百科 城市农业 最新动态 生活方式 观点评论
都市农业,泛指于城内或城郊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由于香港城市化的程度甚高,香港境内的所有农业活动,均可归类为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能够与城市生态融为一体。此乃都市农业与农村农业最大之别。这意味着都市农业能够从城市的人口中吸纳劳动力,同时亦有机会获得城市的资源。(例如有机废物以作堆肥、经净化的污水以作灌溉) 因此,都市农业会与城市消费者有直接的联系和对城市生态有直接的影响。都市农业是城市食物系统重要的一环,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保持生态系统的韧力、与其他城市设施共享土地,在城市的政策和规划应占一席位。都市农业绝非过去的遗俗,也非农村移民带来市区的产物。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当鼓励发展。
由于香港政府及社会逐渐认同都市农业的概念及行动,香港主要有以下数个重要议题:
粮食稳定
石油顶峰效应(全球石油减产及平价石油绝迹)将不断加剧,但香港仍未为此作任何准备。至今,香港超过百分之九十的食物都是从约一百五十个国家进口。为了让形同荒废的土壤具生产力,常规农业依赖大量以石油和天然气作为原料的肥料和杀虫剂。同样地,所有进口食物在加工及运送方面,也依赖平价石油。因此,食物物价与石油油价有紧密关系。
在食用新鲜食物方面,2011年,香港人口平均每日消耗931公吨米饭、1,980公吨蔬菜、1,630公吨水果、400公吨鱼、400公吨蛋、34公吨家禽、4,270只猪和79只牛*。我们必须认知到,为超过七百万人口提供稳定的粮食是个沉重的议题。这在石油顶峰效应及全球暖化加剧下,所面临的挑战也更艰巨。因此,我们有迫切的需要去采取所有可行的方法,去提升香港对食物自给自足的程度。
为了提高并强化公众对此重要议题的关注,我们必须防止再次流失现有耕地,并加紧运用创意大幅扩展都市农业。优先考虑粮食稳定而「发展」次之,是我们对将来数十年的最理性和正面的未雨绸缪之举。

生态永续性
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地球高峰会上提出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CBD),香港亦于2011年的5月成为参与地区之一。几百年来,传统的耕作方法一直保持着生态系统的韧力,所以在香港农地发现生态热点并非偶然。永续农业在本地和世界各地,早已成为让公众参与自然保育的策略。2010年CBD中提及的《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 包括提高本地生物多样性价值、结合生态价值、动力、天然资源的应用、防止失去栖息地、避免污染、维护保护区的缓冲地带和保持生态系统韧力,永续农业对于达致以上种种目标均十分重要。有系统地结合永续都市农业和公约下的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可为人们及自然带来经济、社会及环境方面广泛的益处。
回应食物安全顾虑
多年来,食物安全都是香港市民在环保议题的首要考虑。据2008年的一个本地调查,百分之七十七的受访市民相信食物安全是最重要的环保议题;百分之九十的受访市民希望政府优先处理食物安全问题*。有机农墟、有机农场和小区农场上升的趋势,以及不断出现反对划分农地作发展用途的声音,反映大众对都市农业的需求和支持。
为大量的有机资源提供去向
如同很多其他城市,在香港,废物处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都市农业就像一个容器,能收集大量有机资源,废物能被转化成有用的资源,以改善废物堆积的问题。透过采用这方法,农地和市区公园便能够消化所有来自厨余的堆肥。加上有效的减废方案和扩展都市农业及有机园林绿化,香港便能展示出永续生活的好处和精粹,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城市楷模。
减少碳足印
从食物里程的角度而言,食用市内农业所生产的食物比起进口食物,能够减少碳足印。上文曾提及,都市农业能为大量的有机废物提供去向,所以遍布香港大大小小的城市农场,同时亦可减少当中因运输及安置废物所排放的碳足印。因此,香港需要更多的私营园圃和农场。
都市人的整全永续生活
都市农业能提升香港的生活质素,我们共同需要以下的整全元素:新鲜的空气、健康的食物、康乐设施、放松身心、教育、小区的归属感和共同承担的环保责任。这些都是大众生活稳定和丰盛之源。
本地研究曾确认,小区耕作能改善跨代合作及沟通,并带来个人心灵的富足。透过收集厨余、堆肥和生产有机农作物,都市农业让人看到、嗅到、尝到和感受到自然在城市环境的转化能力。
今天,永续都市农业在世界各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教育、永续再生教育,以助社会各界融洽和谐。
参考数据:
1. Resources Centre on Urban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 (http://www.ruaf.org)
2.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http://www.afcd.gov.hk)
3. DeGolyer, M.E. 2008. Hong Kong’s Silent Epidemic. Civic Exchange
4. Cheung, M., Chan, A., Meng, S., Fong, F. and Wong, H.Y.E. 2005. Happy farming programme: 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an intergenerational perspective. Lingnan University (Hong Hong, China).
文章来源: https://www.kfbg.org/chi/Low-Carbon-Food-Supply.aspx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来修改内容。
分享到:
更多都市农业MORE+
更多都市农业
MORE+